中國電視劇在其數十年的發展中,逐步形成了穩定的消費市場和品牌化的制作業格局,隨著地方衛視的迅速崛起,央視做強做大戰略的穩步推進,中國電視劇直接消費渠道的市場份額和產業格局已經趨于穩定,新興的以網絡媒體為代表的新消費市場也正在逐步擴大,渠道對優質電視劇資源的依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表現的強烈,這就使得少數擁有影視明星、品牌制作人、品牌編劇、品牌導演為基礎資源的制作公司形成了品牌化的制作業新格局,優秀電視劇不斷涌現,市場回報率逐年提高,電視劇制作業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1、中國電視劇的市場現狀
由于主要是依靠市場來淘汰和篩選,在少量品牌制作公司得到長足發展的同時,眾多無法控制和擁有優質制作資源的中小型制作公司卻陷入了困境。每年生產的近14000多部集電視劇中,只有少數的約4000多部集電視劇能夠進入市場實現交易,大量的中等和低等劇陷入困境不能實現市場交易。在官方公布的數據中,全國每年實現交易的電視劇總量為68億元人民幣,同比計算每年大約有170億應該實現的產值沒能兌現。
在從電視臺的角度看,由于要爭奪觀眾,提高收視率,提高電視臺的影響力,電視臺對優質劇的依賴幾乎達到了狂熱的地步。不僅是黃金時間、非黃時間,幾乎是白天黑夜都能看到電視臺在播電視劇,而且為了降低節目采購成本,幾乎是同一部劇在不同的時段不停的播出。這樣做的結果是,電視臺的采購成本降低了,收視率也有保證了,但播出電視劇的數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還有減少。優質劇火的同時卻使得中等和低等劇積壓不斷增多。
對于品牌制作公司而言,回報提高的同時制作成本和銷售成本也在大幅攀升,而僅僅依賴制作和傳統營銷的利益空間也似乎達到了峰值。品牌制作公司雖然有渠道開發的愿望,但由于擁有優質版權的數量有限,卻難以形成規模化運營。電視臺為了降低對品牌制作公司和優質劇的依賴,不少成立了自制劇公司,由于自身擁有播出平臺,自制劇公司介入了份額本來就不大的優質劇市場,對品牌制作公司形成了強勢夾擊。
2、版權運營改變電視劇市場格局
中國電視劇在其發展過程中,曾經一度出現過代理商,他們以與渠道的穩定關系為依托,關聯起了生產和消費兩個環節。后來隨著生產商的逐步強大,電視臺采購模式的改變,制作者對代理商的依賴逐步降低,使得曾經風聲鵲起的代理商逐步退出了市場。
電視劇版權運營,就是以購買電視劇版權的方式,介入到電視臺與制作者之間,在分銷給電視臺播映的同時,通過產業鏈上相關渠道或平臺的開發,通過版權衍生品的運營獲取增值利益,從而使制作者獲得比直銷模式更多利益的商業模式。版權運營公司,由于直接采購的是成熟的版權產品,對資本來說就大大的降低了市場風險。由于這種采購行為客觀上不受創作周期和創作資源的制約,更容易形成規模化,更容易做強做大。
版權公司不僅以自己擁有的版權規模,與電視臺形成可以議價的“供應鏈”,還可以與相關產業鏈條上的合作者形成規模化開發的利益聯盟,從而增加版權運營的利潤空間。
由于形成了規模化運營和產業鏈開發的綜合實力,社會資本也容易以各種形式(項目基金、風險投資、股權并購等)與版權公司形成利益聯盟,使金融資本成為版權產業快速發展的催化劑。同時在金融工具的助推下,版權公司就有能力最終形成以衍生品開發為主要獲利手段的版權產業創新的盈利模型。
版權公司還可以以自己擁有的渠道優勢,資本優勢和敏銳的市場嗅覺,為制作公司的生產設置“訂單”,使制作公司轉變成“訂單”加工廠,由于有了穩定的“訂單”支撐,品牌制作公司將必然會成為版權公司的加工廠。同時由于掌握了大量的優質“貨源”,版權公司完全還可以把電視臺變成自己的直營“店”,完全形成“前店后廠”的新產業格局。
3、中視豐德影視版權有限公司的探索
中視豐德影視版權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首家以電視劇版權運營為主業的專業公司。公司主要通過購買最具市場競爭力的年度優質劇、熱播劇和央視黃金時段播出的電視劇版權,以向國內外市場分銷、與渠道運營方以置換廣告方式合作,以衍生品開發等產業鏈延伸獲取版權資產收益。
公司及公司參股企業已成功運作了包括《張小五的春天》(25集)、《漂亮女人》(28集)、《永不消逝的電波》(38集)、《新安家族》(49集)、《一一向前沖》(28集)、《五星紅旗迎風飄揚》(36集)、《野鴨子》(26集)、《夜隼》(30集)、《我的父親是板凳》(36集)、《下海》(35集)十部優秀電視劇,登陸央視和地方電視臺。
公司已與中視影視制作有限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聯盟,共同組建省級衛視版權聯盟、省會城市臺版權聯盟;與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厚德資本和手機電視平臺組建了手機電視和新媒體開發平臺;以提供優質獨播劇廣告分成的方式,運營全國百市千縣電視臺電視劇聯播網;努力探索以渠道建設為龍頭,以電視劇版權運營為核心,以版權衍生品開發為目標的中國電視劇產業化路徑。